为什么现在鸡汤文这么流行?

为什么现在鸡汤文这么流行?

十二月 19, 2018

  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文化快餐这么多,可能和现在人们可以十分便利地通过网络创建一个媒体有关,所有人可以不通过“审核”来在网络上发表一些自己的文章和见解。那么身为自媒体,如何更好地赚取网络上文章的点击量?要做到这点的话,自媒体所发表的文章内容需要足够深入人心,那么成本较低的,自然就是鸡汤文。

  首先来讨论一下:这类鸡汤文面向的服务对象是什么呢?在某方面失意的人。在朋友圈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推送一些鸡汤文,在评论出写出很多见解,来表示自己的“大彻大悟”。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失恋的人,失恋的人内心里往往处于一种半崩溃的状态,在这种状态下内心脆弱而容易满足。失恋的人为了缓解内心的痛苦,通过很小的外物作用下,就会自以为就接触到了一种无感通明的境界,看破红尘,内心宽慰。鸡汤文就可以作为那种外力,它用一种十分大众化的方式来阐述一些大众化的事实,再加上一个精彩而完美的结局,失意的人为何不能感同身受?别人也是这样,别人可能比我还惨,但是别人最后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,为什么我就不会是这样呢?

  再来看一下鸡汤文中的主力军——一些有关名人名言的文章。曾国潘、毛泽东等伟人都是这些低成本文章的忠实偶像。在鸡汤文的世界里,随便看看就是什么曾国潘家书、什么十大处事名言,什么毛泽东语录,什么人生什么深思,一看题目就让人产生极大的“求知欲”,我应该看看!处事!深思!无一不让人瞩目。等人们点进去之后,又是能为之一一点赞,称赞不已,没错就应该是这样,有道理有道理。那么什么叫做有道理呢?我们来看这样一句话:

  其实人的一生,不过是从光阴中,借来这么一段时光,岁月流淌过去,我们自己的这一段生命,镌刻成什么模样,成为我们的不朽,成为我们的墓志铭,每一个人都有理由,去描述他的一种理想,但是一切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,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,这就是学习的起点。

  是不是很有道理?那么我为这句话做一个总结:人生短暂,快去学习。有了上面的包装是不是就动听了很多?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书面的语言将一些浅显的东西给复杂化,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,把容易达到的东西表现得深不可测,甚至可以把深不可测的东西表现得平淡无奇。大量的排比、文词等东西都可以让人头晕目眩,产生一种高大上的感觉。类似这样的文字出来,复杂和简单一高一低的变化,很容易让人产生心里认知上的落差,心里在寻求这落差的平衡时,混乱的文字就变成了高深莫测的道理。最重要的一点是,这些话没有一句是错误的,而且都很漂亮,但都是废话!然后人们就开始在这些高深莫测的道理中得到某些东西,虽然这些东西本质是浅显的,但是它门是从高深莫测的大道理中给“推理”出来的,所以就有了大彻大悟的感觉。

  所以很多读者感觉高深莫测、有道理的文章,很大程度上只是作者通过文笔给读者造成的心里落差而产生的错觉。还有,你可以很容易发现大部分鸡汤文的载体都是固定的那么几个名人,或是固定的那些美德美言。那么既然是相同的内容,为什么又会有这么千奇百怪甚至不带重复的文章?不同的人有不同想法,不同认知的人有不同的思路。只要在每个名人名言所提供的指导思想上,加上自己生活中的行为偏差,同样的道理就可以制造出不一样的鸡汤,这些内容简直取之不尽,令人欲罢不能。这就是开头所提到的低成本。

  明明是这样的快餐,为什么现在反而越来越流行?我们干脆借着刚才所提到的包装势头来组织一下接下来的语言。在物质建设速度明显高于精神建设的时代,这种物质与精神上所表现的不协调,使人们总需要有东西来填补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,一些匠心独具的书籍又是过于“冗长”,那么如何来满足这写空虚的,求名不求实的,求内容而不求涵养的灵魂?我想你已经有了答案。实际上说的就是现在人时间不够,或者说不乐意于花时间去读一些经典书籍,通过自己来获得一些感悟,而去选择跟在一些段子手的后面,用他们总结的一些简单的看起来很有道理的文化快餐来补充自己。这么一说起来,何乐而不为?